狗狗乳糖不耐受什么意思?
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乳糖不耐症以及其症状表现 乳糖是动物乳脂肪中的半饱和脂肪酸,通过胃肠道时被乳糖酶水解。但人类缺乏乳糖酶,因此不能消化乳糖,摄入的乳糖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发酵,产生乳酸、丙酸和丁酸等短链脂肪酸。这些物质会导致腹痛腹泻,出现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乳糖不耐受”(lactose intolerance,LI)。 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,乳糖不耐受可分为两种类型[1];原发性和继发性。
原发性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内不产生乳糖酶,对乳糖无法消化,引起的胃肠道不适。有遗传因素参与,一般在出生后即可发现,也可随年龄增长逐渐显现。
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是由于消化道内存在产乳糖酶的细菌,在被细菌感染或服用抗生素后,体内菌群失调,导致肠腔内乳糖浓度增加,进而引发乳糖不耐受。这种类型的乳糖不耐受,常常在婴幼儿时期发作。
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是由于外源性的因素导致的,但在治疗上与治疗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的策略却是相同的,即减少小肠内的乳糖含量。 小朋友由于自身免疫系统还未发育成熟,胃酸分泌量较少,乳糖酶活性较低,往往更容易发生乳糖不耐受。此时,若大量进食富含乳糖的食物,就可能引起腹泻、呕吐等不适症状。
了解了什么是乳糖不耐受,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乳糖酶。 乳糖酶(β-galactosidase, β-葡糖苷酶)是催化乳糖分解的酶,属于水解酶类。根据作用底物的不同,可将其分为α型 和β型两类;其中,β型的特异性相对较高,只识别非还原性末端为C4的葡糖苷键,故又被称为唾液淀粉酶;而α型则没有这些特性,可以作用于各种单糖。 目前发现的乳糖酶有两种基因型,分别位于人染色体5q31~33和2p21的位置。每个基因又包含两个亚基,通过二硫键相连形成四聚体。其中,β-乳糖酶的基因分布在不同的染色体位置,从而减少了遗传变异的可能性。 但不论哪种乳糖酶,其生理作用都是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。当人体进食含有乳糖的食物时,胰脏中的乳糖酶即可随之释放出来,经血液循环到达小肠绒毛膜刷状缘进行细胞内外交换,最终在小肠黏膜细胞内发挥作用。 除了上述两类重要酶以外,胃肠道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酶也可以水解乳糖,比如麦芽糖酶、异亮氨酸蛋白酶和肽酶A等。这些酶共同协调,使食物中的乳糖得以逐步分解,最终被吸收利用。